瀏覽次數: 信息來源:自編 發布時間:2017-11-07 10:33 |
2011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華麗一躍的背后,凝聚著數以億計的中國產業工人的辛勤與智慧,與我們傳統印象不同,新時代的產業工人,再也不是僅靠力氣與汗水實現勞動價值,他們置身于先進的生長線,操作著高科技的生產設備,用技術與創新制造出暢銷世界的產品,這就是新時期工人的力量。
先有工人轉型,才有產業轉型。打造一支技術熟練,創新能力強的工人隊伍,是推動經濟繼續快速發展,實現產業升級轉型的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同時,億萬工人的發展與富足也為小康社會的全面實現提供重要支撐。但當前,社會普遍對崗位創新重視不夠,投入不足,阻礙創新體制機制不順,對工人創新的激勵不足等等,這些問題不能躲,不能等,不能靠,必須從眼下著手,九牛爬坡,各自出力。構建雙重激勵機制,營造創新環境。工人在生產一線,每天都要和機器工具與產品打交道,對如何改進工藝,改造流程有著自己獨特的觀察,這些體會是管理者和科研者很難察覺的,這中間大有潛力可挖,關鍵是要有合適的環境,來促使工人們去創造,去改造。一是要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對工人們的發明創造既要有精神獎勵,又要有物質獎勵,同時要注重對他們知識產權的保護。二是要政府出臺一些獎勵減免措施,對崗位創新搞得好的企業進行補貼,形成激勵效應,促使其技術創新,進一步釋放工人創新潛力。 推動以企業為主政府為輔的高技能培訓。工人的技能培訓是提高生產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崗位創新的基礎,但目前的情況是,企業出于投入大,見效慢,培訓后又怕人員流失等諸多因素而不愿在此多費精力與財力,因此政府應該進行必要的引導,既可以購買相關的培訓服務贈與企業,也可以通過對補貼返還企業這部分開支,但要注意的是,由于政府并不了解一線生產需求及工作量過于龐大,企業應始終為技能培訓的主體。
切實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有恒產者有恒心,工人到一個新的城市打工,如果一些基本的醫療養老子女教育沒有保障,何來安心工作,更何來創新勞動?因此我們要逐步理順社保,戶籍等相關機制,均等公共服務,加大對侵犯工人合法權利的行為處罰力度,讓工人切切實實能夠感受到工廠對他的接納與尊重。
出路在創新,活力在創新,發展在創新。激發工人創新能力既是我們應對金融危機的權宜之計也是推動轉型升級的百年大計,讓我們一起努力,將中國制造推上一個新的臺階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